返回

吴山点点幽

关灯
护眼
贺九岭上的古石关(1)(1 / 1)
强烈推荐: 错牵红线巧姻缘 淡香妖娆 大道修真传 尘埃飞扬-旧年的血迹 锦衣卫之绝命毒师 弯弯的别针头 我与妹妹 轮回坠 水利局的妈妈

几天后,

“坚持,并沿路种树绿化美化,上书“乾隆御,现已将现场清理干净,说有关部门近期现在。报纸上登了,古御,随山势渐渐升,没事的……”

有一次,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我无意中现自己正沿着天平山背后的一条路登上山顶。那次我从枫桥镇辖内一条古山道往山里走,那里有座用金山石凿出的石牌坊架在山道口,严重污染环境。坚持,到山顶就好了,山梁之上有座古老的石关。那石关掩于两山相峙之间,由此便可一路下山。藤缠树遮十分古朴,进入天平山公园。另一次,因半山有座白墙黑瓦的小屋子,我想考察“乾隆御道”旁边的,十分显眼。待爬上山近前一看,才知是个十分简陋的纪念馆,纪念的是苏州古代一位名叫叶天士的名医。《聊斋志异》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就是一个叫叶天士的名中医,为其母亲治病时为一味药颇费踌躇,怕用错了加重母亲的病情,只好转而询问另一位中医,那位中医坚决认为该加。现在才知故事里的名医叶天士,原来是苏州人,乡人为纪念他,于天平后山建了这几间陋室

后来,我常常从花山这边登莲花峰,因花山离市区近,交通方便。如果时间允许,我会从莲花峰的巨石旁另觅新路,向逶迤绵亘的别的山头走去,直到无路可走。好几次,我所抵达的山头已深深地融入天池园林之中。

进入冬季,即使在最冷的时候,南方的山也是温润的,只是脱去了外套,将浑身的筋络坦露了出来。有太阳的时候,在清减了许多的花山里走来走去是件很惬意的事。冬日的山野如同退潮后的海底,虽有高崖丘壑,毕竟一切尽收眼底,给人相对深入的机会。凭了这一览无余的视野,我常常在山中确定某个方向,翻崖越岭,每次总能抵达那些新的高地或处所,一直能走到确实无路可走的地方,最后伫足在一片壁立的高崖下,或某块标志般兀立的圆石上。这在夏日是不可想象的,那时植物的海洋只以使人“望洋兴叹”。

山径平缓,似乎没走几步就到了山顶,十分轻松。史书载,贺九岭“相传为吴王登此贺重九处”,确实是个适合老年人登临的地方。重阳节贺九岭登高这一韧于春秋时期的吴俗,据说在古代延续了很久,但终归于寂灭。现在的贺九岭,恐怕只有两种情况才会被人记起,一是探访吴地历史文化史籍时,一是研究苏州西部诸山时。走在贺九岭杂草丛生几近废圮的古道上,犹如走在一座荒墩上,便会有此感慨。

将近山头,便见一座拱形石关嵌在山口,被岁月侵浸,成暗褐色,其上杂树与藤蔓横生,使得这座古石关像极了古城堡的废墟,浑身披挂绿色绒毛;拱顶之上草木茂盛,更如一座绿色的悬桥。穿过拱门,便来到平坦的山顶之上了。

一进石关,顿时满目浓荫。一棵雄奇粗壮、枝干遒劲的大银杏树,如绿色巨伞将关内遮得天地都绿莹莹的了。

山顶靠北面有一水泥平台,上建两间旧平房,门口有烧香架,锈铁柱上烛泪淋漓。房门铁锁把门,从灰蒙蒙的窗子望进去,是道教所供之神像,大概这就是创于明正统二年(1437)的贺九岭庙了,当地人叫它茅君庙,原庙已不可寻,这两间简易平房,是近人在原址上草创的,粗陋不堪。庙前岭下有山涧深潭。

向导说石关在山顶有东、西两座,我们才刚是从东关进入。于是又去寻西关。两座关用的石材不同,但年代均在明朝。东关是用花岗石砌成,西关是以青石砌成。西关要往下走几步,关门依照山势北高南低。因新修过,故猛看如水泥隧道,远不如东关古色古香。站在修缮一新的“水泥隧道”前感到,有时候整旧如新的“保护”反而是某种意义的破坏,这也是无心之过吧?唯愿岁月能使其同老,渐与自然浑为一体。

在满目浓荫的山顶流连徘徊,不忍遽去。茅山庙平台前有碎石铺就的古道,一直通往后山下。山道两旁杂树壁立如墙,葱茏繁茂,枝叶在空中相接,形成天然绿色隧道,令人见之心喜,不由沿“绿廊”往山后下行了几步,看见谷底有小村于四围秀岭环抱之中,问向导,回说是“篁村”,可见当年此地应是茂林修竹,十分清幽之处。

回山顶,见大树下有一山民正坐着歇息,身旁是两大筐刚割的野草,叶片又宽又圆,说是给羊吃的。互相打了招呼,山民便介绍此山原有一大片道观,香火很盛。又指半埋于草丛中的一截石墩说,原先有座高大的御碑,他亲眼见过,碑头有云顶,脚下有神龟,文革中都被砸毁。又指着古意盎然的东关说,原先那里有块禁止采石的石碑,也早已不见踪影。

还顺便讲了个传说。从前(与奶奶早年讲故事,开的第一句话一模一样),贺九岭下有个读书人考上状元当了官,一去不回头。他的妻子苦苦等了十年后,欲投潭自尽,被这山上茅君庙里的茅君派王灵官相救,用神鞭一挑,将她挑到其夫当官的地方令之团聚。这是一出陈世美与秦香莲大团圆的悲喜剧,使得这一片灵山秀水,也显得温情脉脉了。

不紧不慢地说了会话,歇得气闲神定了,农人站起来挑起两大筐野草,颤微微地从西关旁下山而去。在那一面的山坳里,有一个巨大的采石场。

我循原路返回,在东关这座虽衰败却古意盎然的拱门前站了一会。从古老的拱门往外看,高新技术开区新辟的一条公路直通到近处,原先如秀屏横亘于路边的高景山,现只余大片白茫茫的岩石滩,还有数座狰狞残体参差于路旁,盆景一般,其中一石上题“高景山”三字,墓志铭似的。曾查史书,知此山在支硎山北,距姑苏古城西三十里。《越绝书》作“高颈山”,其西麓崖谷盘拱处曰金盆坞,其南为斜堰岭,亦曰谢宴岭,自天平诸山漫衍数里至此而止。此山实钟城西诸山之秀。然雍正间巡抚张楷令石工采石,致山多残毁。乾隆三年郡人请于巡抚许容勒石永禁。同治十一年又经苏州知府李铭皖普禁诸山开采。嗣后公私取石只许在龟山三山金山焦山四处,此外一概永禁。

可事过境迁,结果并不乐观。我今登高四顾,见群山多残破,这座曾与支硎山相接,钟城西诸山之秀的高景山已被夷为大道通衢,而附近的金山焦山,也只余路名;路的两旁,是拔地而起的厂房和商住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轮之下,绿野在消失,西部诸山在残毁,是否有一天,它们也将消失?思之令人气短。

这些美丽灵秀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山岭,一旦消失,将陷今人于愧对子孙之境地,而后人追慕逝山,是否也会如我现今只能从古史料中梳寻金山焦山踪影,不由得扼腕长叹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s
推荐阅读: 超级梦境小度小度 病症记录 小说 我有十万个分身中原一点红 给你抱抱小说 先婚后爱文 穿越风云录百度百科 重生之金牌替身by 龙珠:超级赛亚人灭绝计划 动画片 流金岁月蒋南孙和谁在一起了 随身种田txt电子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