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吴山点点幽

关灯
护眼
二十里青山半入城(2)(1 / 1)
强烈推荐: X Online 花落平安京 小兵行天下 [来自星星的你] 反正不是人! 还珠重生之情难自已(永璂、乾隆) 末流杀手 还珠之皇后吉祥 还珠之慈禧驾到 女二号逆袭记

2oo3年夏天,据史料载。领我去看“小隆中”原址,我说还是先上小王山走老,老王带路,

从断崖处沿原路返。我先登上,哪怕最后无路而返,老王欣然允诺,山北建小隆中,现均湮没无存。

老王略一犹豫,说那条路已不存在,现在要上穹隆只能走山前水泥路进茅坞再上山。另觅小径往后山的北坡走,李根源在后山遍植。并于山南建湖。

路继续延伸,不知不觉甩向山后,但又进入另,虽仍在林间。路开始向山下展。也不再是平展松软的林间小路,老柯说,而渐渐,他上次只走了面临茅蓬坞的那段山路,从未走到山后来,更没看到下山的路是这道深沟,“这就是出蛟!”(o9-19)

我跨过横亘坞口的公路,站到对面田野的路口向远处的玄幕山张望。玄幕山于田野与天空的交接处高突而起,如一座巨大的半圆形帐蓬座落于天地之间,山前有一片低矮的村庄。其北面又有连绵山峦起伏,却与玄幕山并不相接,隐隐然清濛一片。可惜的是,玄幕山这一面也遭开山采石,留下由顶至足巨大残体黄碣灼目。我想,下次找机会到玄幕山跟前细细察看一探究竟。

或与宗教有关。此山先与道教结缘,如大茅、二茅、三茅峰和上真观。最早的传说出自《史记》,汉初张良功成名就之后便“从赤松子游”。穹窿山为赤松子采赤石腊之处,赤石腊为道家炼丹之原料。山上至今有“炼丹台”与“升仙台”,传说就是赤松子、张良炼丹成仙的地方。再加上西汉望族的咸阳茅氏三兄弟(茅思、茅固、茅衷)也曾在此修道,为信徒并称三茅真君结庐祭祀,至清朝修葺扩建为上真观,历康、雍、乾三代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体,鼎盛于清同治年间,殿房达五千多间,“几分龙虎山一席”,成为江南道教中心,仙风道气萦绕不绝。而大茅峰旁的德韶洞,二茅峰下的宁邦寺,寺后竹林中高僧清修的小茅蓬,还有茅蓬坞中的拈花庵遗址则是佛门净地。

起先,我有好几次是随众人乘车去位于三茅峰的上真观的。观内后山有座望湖亭位于三茅峰的最高处,亭内立石碑,正反面和两侧都镌刻乾隆御笔,记录了这位皇帝多次登临此处观穹窿山色与太湖烟波留下的四诗。于亭内亭外四望,确实天低山高,空湖豁眼。返回时经过上真观依山而建的几座殿房,一路听道长嗟叹,原先有那么多那么粗壮古老的大树啊,好多树几个人合抱都圈不起来,现在都没了,房子可以慢慢造,但树就没办法了。他的父亲就是这里的老道士,他从小是在上真观长大的,对这里的一切很熟悉。

苏州作为锦绣江南行的最后一站,除了考察经济开区,游览古典园林之外,还能再看些什么呢?为此,我专程来苏州调研,这次不再囿于古城区,而把重点放在了吴县,当时吴县尚未撤县建区并入古城,但市县相接,事实已融为一体。范围一扩大,景象也随之大变: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太湖万顷的水光帆影,秀美质朴的东山银杏撩人眼目,一桥越湖又使西山的林屋洞、石公山渐次揭开迷人的面纱。那一路青山逶迤、麦浪翻滚,田畴农舍气息清新,人行其中如在画中。

空气温润清冷,路畔积雪正在融化,远山粉妆玉琢,但眼见着那层白纱愈来愈透明,正显出黛绿的底色来。

仙踪何处觅,空余凌虚台。心里突然冒出这两句,又随即飘散去。复下平石,重陷草莽,顿时前后左右如丝如缕、如扯如钩。全是水淋淋的杂竹刺条,将我裸露在外的脸和双臂,全划上横七竖八的血痕,T恤和长裤也被尖刺屡屡钩住,直扎入肉中。

可能在他看来,这里不但交通不便,还毫无风景可言,野山残丘而已,有什么看头?而且是一个人骤然出现!确实是件令人奇怪的事吧。

沿铁丝网走了一段,很快就来到李根源夫妇合葬的墓地前,墓在山边,保持与维护得很好,但近旁稍深处李母阙氏的墓已被树木遮住,无人指引一时难以辨认。由阙茔小学后山脚下一处铁丝网缺口进入山林,光线不好,满山是荒杂的灌木草丛。毫无把握地在荆棘与荒草中乱走,似乎有路,结果仍是荒芜,踏过腐叶与杂藤,途中只见凡有裸露的岩石或石坡,便有石刻,这里那里,忽隐忽露,好像满山都是名人书法的残碑剩刻,或横卧在地,或深藏于草莽之中。本来,这些崖石只是山体天然兀起的秀骨,现在却成了一代风流遗踪的见证,人虽远,而余韵犹存。

不紧不慢地说了会话,歇得气闲神定了,农人站起来挑起两大筐野草,颤微微地从西关旁下山而去。在那一面的山坳里,有一个巨大的采石场。

那些拾荒者,还有他们的孩子,还有狗,现在去哪了?没有一丝踪迹,好像他们从来没在这里生活过。

这时候的花山,是只活生生的绿毛灵龟,浑身水淋淋,绿莹莹的,充满了灵性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s
推荐阅读: 穿越王妃惹不起 柳芽媚 闲帝之盛世女侯小说 异界亡灵法神 小说 采花大盗田伯光 一觉醒来我成了女神全文免费阅读 成为女神的日子淑女 下辈子不再爱上你的小说 炼道长生为什么太监 侏罗纪恐龙霸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