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侠女奇缘

关灯
护眼
第十二回 安大令骨肉叙天伦 佟孺人姑媳祝侠女(1 / 1)
强烈推荐: 风流都市 迷糊姐姐酷弟弟 狐兔记—瘦不受到底 错爱豪门 困惑年代 女.奴的等价替换 傲世修神 蔷薇色尘埃(完结) 我的萝莉情人

县官说:从大殿配殿一路,使出了马圈门?所以一任十三妹?"当下乱了一阵,怎么和尚脑袋,"这事更糟了,更不过问。料想安公子在,张金凤更比她父母着急,你道她为何更加着急?原来当十三妹向她私下盘问的时候,她早巳猜透十三妹要把她两路合成一家,一举三得的用意。这不是野岔儿吗,只见都是;

这个当儿,也断没个不应之理;不料安公子倒再三的推辞,正不知这事怎样,她听着如坐针毡,只是不好开口。如今见直闹到拿刀动杖起来,自己已经觉得无味,即使安公子被逼无;倘然他始终不应这句话,这十三妹雷厉风行一般的性子,果然闹出一个大未完来,不但想不出自己这条身子何以自处,请问这是一桩什么事,成一回什么书?莫若此时趁本书转载自〓3〓Z〓中〓文〓网〓事在成败未定之先,自己先留个地步,一则保了这没过门女婿的性命;二则全了这一厢情愿媒人的脸面;三则也占了我女孩儿家自己的身分;四则如此一行,只怕这件事倒有个十拿九稳,也未可知。想罢,她也顾不得哪叫避嫌,哪叫害羞,连忙上前把十三妹拿刀的这只右手膊,双手抱住,往下一坠,乘势跪下,叫声:"姐姐请息怒,听妹子一言告禀。"因说道:"姐姐,这话不是我女儿家不顾羞耻。事到其间,不说是断断不能明白的了。姐姐的初意;原是因我两家分途行走,兼顾不来,才要归作一路;归作一路,同行不便,才有这番作合。姐姐的深心,除了妹子体贴的到,不但爹妈不得明白,大约安公子也不能明白。若论安公子方才这番话,所虑也不为无理,只是我们做女孩的,被人这等当面拒绝,难消受些;在我替他算计,此对惟有早早退避,才是个自全的道理,还有何话可说?所难的是姐姐方才当面给我两家作合的这句话,不但爹妈应准的,连天地鬼神都听见的,我张金凤可只有这一条道儿可走,没有第二句话可商量。如今事情闹到这么田地,依我说,把这-婚姻-两字权且搁起,也不必问安公子到底可与不可的话;我就遵着婚姻的话,跟着爹妈一直送安公子到淮安。

再讲那十三妹这番解囊赠金,又了却一桩心事,便要商议打他两家男女上路的话。只是看看这四个人之中,一个是瘦怯怯的书生,一个是娇滴滴的女子;那张老夫妻虽然年纪大些,又是一对乡愚,经了这番大难,个个吓得神魂不定,坐立不安,这上路的事情,一时从何商议;想了一想,便对大家说道:"如今诸事已妥,就该计议到你们的上路了;但是要计议大事,先得定了心神,才得周到细密。如今我要不先把你们的心安了,神定了,就说万言,也是无益。大约此时你们心里,第一件,怕这一院子死和尚;第二件,怕有外人来闯破这场人命官司,性命关连;第三件,惹了这场大祸便走了,日后破案,也难免挂误。我告诉你们,这三件事都不要紧。人生在世,不过仗着天地的一口气;及至死了,是个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出轮回,这口气便去成神;是个平凡人,这口气再人轮回,便去作鬼。到了这班混帐和尚,人死灯灭,就想作个鬼也不能。这是第一桩不必怕。再说到这个地方,我方才表过的,前是高山;后是旷野,远无村,近无邻,这样深更半夜,绝没人来,就便这和尚再有些伙党找了来,仗我这口刀,多了不能,有个三五百人儿,还抵得住了,这是第二桩不必怕。至于虑到日后的错误官司,我若见不透日后的怎样收场,也不肯作眼前的这番事业,这是第三桩不必怕。这话不是空谈得的,少一时自然要还你们一个凭据,可不知你们四位信得及,信不及?"张老听了,先说道:"姑娘的话,岂有个不信的咧;不过怕来个人儿撞见,闹饥荒。鬼可怕他怎的呀!我们作庄稼的,到了青苗在地的时候,那一夜不到地里守庄稼去,谁见有个鬼哪!"安公子接着说道:"是啊!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二气言,则至而圣者为神,返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怕他则甚?怕他则甚?只是姑娘到底怎样打我们上路?"十三妹也没功夫和他掉那酸文,说道:"你且不要忙。如今你们为难的事,是都结了,我此刻却有件为难的事,要求你诸位。"话未说完,安公子先跳起来道:"姑娘,你有什么为难的事?只管说,慢讲-上山捉虎,下海擒龙-,就是-赴汤滔火,碎骨粉身-,我安龙媒此时都敢替你去作。"那十三妹把眼皮儿挑了一挑,说道:"如此好极了!你就先把这一院子死和尚,给我背开。"安公子听了,皱着眉,咧着嘴,摇着头道:"这桩事却难!"十三妹道:"既这样,可作什么事儿呢?"因回头向张老夫妻道:"这事得求你二位老人家。"张老道:"这背死尸,小老几却也来不得的呢!"姑娘笑道:"岂有此理?难道咱们还管给他打扫地方么?"那老婆儿问道:"到底作什么呀?"姑娘道:"我从晌午起,闹到这时候儿了,但如今便再有这等的五六十里路,我还赶得来,就再有这等的二三十和尚,我也送得了。不过我从今早饭后到此时,水火没沾唇,我可饿不起了。想来你们四位,未必不饿。"那老婆儿道:"哎!这大半日,谁见个黄汤辣水来咧!但是这早晚那里摸个馍馍饼子去呢?"姑娘道:"不用买。我方才到厨房里,见那煮的现成的肉,现成的饭,想来是那班和尚的消夜儿。咱们何不替他吃了,也算一场功德。"张老夫妻听了道:"这敢情好。"说着,趁着月色,老两口儿连忙到厨房里去整顿。到了厨房,见那灯也待暗了,火也待乏了,便去剔亮了灯,通开了火。果见那连二灶上靠着一个锅子,那头煮着一蹄肘子,又是两只肥鸡;大砂锅里的饭,因坐住汤罐口上,还是热腾腾的;笼屉里又盖着一屉馒头。那桌子上调和作料,一应俱全。二人正在那里打点,只见安公子也跑来帮着抓挠。

但是从炕上跳下那样大一个人来,再没说看不见的;况且她虽说是个乡村女子,外面生得一副好姿容,心里藏着一副兰心意性。她平日见的,只不过是些俗子村夫;今日萍水相逢,忽然见这等一个斯文一派的少年公子,自然不觉得眼光一闪,又见安公子跪在地下,把她羞得面起红云,抽身往里间就走。那穿红的姑娘,一把拉住说:"不许跑,跟姐姐这里坐着。"便把她拉在自己身后坐下。这才向安公子道:"我们方才作的这桩事,说的这段话,你都听明白了不曾?"安公子道:"听明白了。"姑娘说:"如此很好,免得我重叙。"因指着张老夫妻二位向他道:"你看这两位老人家,可是一介平民,你可是个贵家公子;他们就不应同你一处坐,何况叫你同他叙礼。但是圣人说的:-素患难行乎患难-如今大家都在患难之中,这可讲不得你的门第,过去见个礼儿。安公子此时感激姑娘,佩服姑娘,真同天人一样。假使姑娘说日头从西出来,他都信得,岂有个不谨遵台命的?忙答应了一声,一抖机伶儿把作揖也忘了,左右开弓的请了个安。张老慌忙得抢过来跪下说:"公子,你折煞我小老儿了。"那老婆儿也是拉着两只袖子,拜呀拜的拜个不住,口里说道:"阿弥陀佛!不当家花拉的公子见礼罢。"那姑娘又指张金凤,向他道:"这里还有个人儿呢。这是我妹子,也见个礼儿。"又赶着说:"别请安了,作揖罢。"安公子转过身来,恭恭敬敬的作了一个揖。

靠西一带砖墙,靠东一层隔断板子,中间方窗,南头有个小门,从门里直透出灯光来。女子看了,先把那扇背板门摘下来,立在旁边,才一步步的下台阶来。

五脏各有所司,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大凡人受了惊恐,胆先受伤;肝胆相连,胆一不安,肝叶子就张开,开了便藏不住;血不归经,必定的奔了心去;心是件空灵的东西,见了浑血,岂有不模糊的理?心一模糊,气血都滞住了,可就背过去了。安公子此时,就是这个道理。及至猛然间听得那铜旋子锵啷啷的一声响亮,心中吃那一吓,心系儿一定是往上一提,心一离血,血依然随气归经,心里自然就清楚了。

我从家乡来,到河南去,打算谋个馆地作幕。我本有个伙伴在后面走着,大约早晚也就到。"那女子笑了笑说:"原来如此!只是我还要请教,这块石头又要它何用?"公子听了这句,口中不言,心里暗想道:"这可没的说了!怎么好说我怕你是个给强盗看道儿的,要顶上这门,不准你进来呢?"只得说是:"我见这店里串店儿闲杂人过多,不耐这烦扰,要把这门顶上,便是夜里也谨严些。"自己说完了,觉着这话说了个周全,遮了个严密,这大概算得"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了。

那黑风岗是条背道,赶到那里,大约天也晚的时候了。等走到岗上头,把那小么儿诳下牲口来,往那没底儿的山涧里一推,这银子行李,可就属了你我哩。

"华奶公见公子急,只得哄他说道:"且等借了银子来,小说咱们慢慢再讲去的话。

又见京中不曾有一个当道大老写信前来托照应他,便疑心安老爷仗着是个世家旗人,有心傲上,随吩咐说:"叫他等见官的日子,随众参见。"安老爷是坦白正路人,那里留心这些事!

你算我自十二岁上中举,如今将近五十岁,考也考了三十年了,头都考白了。功名有福,文字无缘,也可以不必再作此痴想!

大众看了,也有喜的,也有怒的,也有哀的,也有乐的;这个扬眉吐气,那个掩目垂头,鼓舞一番,叹息一番。看够多时,只见那宝镜中,金光一闪,结成一片祥云瑞霭,现出"忠孝节义"四个大字。众人看了一齐向上叩,口中齐祝圣寿无疆。

一时晋升家的,随缘儿媳妇,也换了件干净衣裳,知会了外面的人,跟了大爷过去。谁想刚出了院门,大爷要出恭,又抓住晋升,细问老爷近日的起居脸面。

那两个仆妇,惦记着去看新大奶奶,带上那个小子,慢慢的便先过去。将进得那边店门,早看见一个老头儿在那里喂驴;那小子上前问了一句说:"张太太住在那屋里?"那老头儿一时不知问的是谁。小子又说明原故,他才带了大家到店房门外,叫了声:"妈妈儿,安家有客看你娘儿们来了。"说完,他依然去喂骡去了。那小子再不晓得这位是亲家老爷。

晋升家的进了那间店房,只见她母女二人都在一处,才待说话,张太太就同说:"你俩那个是安太太呀?"随缘儿媳妇到底是个小孩子,先忍不住要笑。晋升家的忙道:"太太,不是,我们是家下人当奴才的。我们太太,打过来请太太和姑娘那边坐。"说着,便跪下请安,把个张太太慌得两只手拜个不迭。二人转过身来,又向张姑娘请安。张姑娘知是婆婆的人,便不还礼,却也不十分羞涩,口中无言,双手拉了起来。

说话间,安公子也过来了,便把方才的话,明白告诉张老。

张老自是欢喜,因说道:"既这样,姑爷你先同了他娘儿两个过去,我这里看看行李,别的不打紧,这银子可是你拿性命换来的,好容易到了地土上了,咱们保重些好。"公子连说:"有理。"晋升早雇了两乘小官轿来,仆妇们便请张太太、张姑娘上轿,大家跟着,抬到聚合店里来。安太太正在盼望,晋升进来,回张太太同张姑娘过来了。安太太连忙搀人迎将出去。张太太早进院门,只见她穿着一件簇簇新的红青布夹袄,左手拿着烟袋荷包,右手拿着一团兰绸绢子。晋升家的跟着,生怕又弄错了,上前说道:"这是我们太太。"安太太赶着过去,双手拉手。张太太两只手都占着呢,只得把那拿绢子的那只手,伸了两个指头,拉住了安太太的手。一面哆嗦着,口里说:"好哇,太太!"安太太道:"不要这样称呼,看光景你比我岁数儿大,该叫我妹妹才是呢!"张太太道:"我小呢,属小龙儿的,今年五十二了。"安太太口里虽和张太太说话,那一副眼光,早注到张姑娘跟前。只见她眉宇开展,气度幽娴,腮靥桃花,唇含樱颗,一双尖生生的手儿,一对小叮叮的脚儿,虽然是个家常装束,却是满脸春风,周身大雅。随缘儿媳妇半扶半搀的拉着她,随在她母亲身后。她见了安太太,垂下手来,安安详详的道了两个万福。安太太连忙拉住她,问了问一路风霜光景。听她说话,虽带点外路口音儿,却不夸不怯。安太太心里就有几分愿意,这才回头让张太太走。

一看张太太早已扭着屁股,上了台阶儿,进了屋子了。安太太又让张姑娘。她此时见太太这等的温和慈厚,心里算早把这个婆婆认定了,那里肯先走?安太太便拉了她说:"咱们娘儿们一块儿走。"比及到门,她到底让太太先进去才罢。

一时安太太和张太太分宾主坐下,丫鬟倒上茶来。安太太便让张姑娘上炕去坐,只听她低声款语答道:"这断不敢。我张金凤此番随爹妈护送了公子到此,原说给太太作些针线,或者作个指使,才不是闲茶闲饭养闲人。日后名分所关,如何敢坐?"一席话把个安太太疼的,不由得赶着她叫了声:"我的儿!"并说:"你千万不要如此。你在庙里和咱们两家那位恩人——媒人说的话,我都尽情的知道了。你听我告诉你,不但人家那番思义不可辜负,就是平白的见了你这样一个人,这门亲我也愿意作。你放心罢。"张姑娘听了这话,心里先一块石头落了地了。安太太说着,又叫:"玉格呢?"公子答应了一声进来。安太太道:"我细想这桩事,你媳妇方才的话,是因为那日在庙里辞婚,她得占住女孩儿的身分。你辞婚是因不曾禀过我同你父亲,不敢自主,你得循着人子的道理。如今虽不曾回你父亲,见了我,我就可以作大半主意。什么原故呢?

第一听着路上的情形,她这心地儿,性格儿,是无可讲了;就据这模样儿,只怕打着灯笼儿,也找不出这样一个媳妇儿来;至于那贫富高低的话,不是咱们书香人家讲的。我就见有多少人家,因较量贫富高低,又是什么嫡庶,误了大事。

这话不用和你商量,我看你的神情儿,也没什么不愿意;我估量着你父亲,也必愿意。这又怎么见得呢?你还记得临出京的时候,你父亲说过:-只要得个相貌端庄,性情贤慧,持得家,吃得苦的女子,哪怕南山里、北村里的都使得-看起今日这个局面来,这岂不是姻缘前定么?咱们今日就一言为定,不必再商。"张姑娘听到这里,心里早两块石头落了地了。安太太回过头来,便向张太太道:"老姐姐,你想我这话是不是?"张太太说:"我们是个乡下人儿攀高咧,没的怪臊的,可说个挤儿呢!俺这闺女,可是个头儿的不弱,亲家太太,你老往后瞧着罢。听说着的呢!"安太太带笑答应着。又问公子道:"你们路上匆匆的,自然必不曾放个定,人家孩子可怪委屈的。我今日补着下个定礼罢。"说着,把自己头上带的一只累丝点翠嵌宝衔珠的雁钗摘下来,给张姑娘插在鬓儿上,说:"第一件事,是劝你女婿读书上进,早早的雁塔题名。"回手又把腕上的一副金镯子褪下来,给她带上,圈口大小,恰好合式,说:"和合双全的罢!"张姑娘此时心里可是三块石头落了地了。带好钗钏,才要下拜,安太太拦道:"这些东西倒不要拜,今日是个好日子,你就先认了婆婆。咱们娘儿们,好天天儿一处过日子。不然,你可叫我什么呢!至于你们磕双头,成大礼,那可得等你公公出来,择吉再办,这大节目是错不得的。"当下早有仆妇丫鬟,铺下红毡子,仍是晋升家的、随缘儿媳妇,扶着那张姑娘,便在红毡上插烛也似价拜了四拜。安太太坐着受完了礼,说:"你们搀起大奶奶来。吉祥话儿,留着磕双头的时候,再多说两句罢!"张姑娘磕头起来,便装了一袋烟,给婆婆递过去;把个张太太一旁乐得张开嘴闭不上,说道:"亲家太太,我看你们这里,都是这大盘头,大高的鞋底子,俺姑娘这打扮,可不随溜儿?咱们也给她放了脚罢。"安太太连忙摆手说:"不用。我们虽说是汉军旗人,那驻防的、屯居的,多有汉装,就连我们现在的本家亲戚里头,也有好几个裹脚的呢!"原来张姑娘见婆婆这等装束,正恐自己也须改装,这一改,两只脚踏踏踏踏的倒走不上来,今听如此说,自是放心。安公子却又是一个见识,以为上古原不缠足,自中古以后,也就相沿既久了;一时改了,转不及本来面目好看,听母亲如此说,更是欢喜。在外间屋里,端了一碗热茶喝着,龇牙儿不住的傻笑。晋升家的,梁材家的,一班儿这些的人,便来呕他道:"真好俊一位少奶奶。大爷还记得小时候儿,见个小媳妇子先脸红,这时候怎么不羞了!"公子笑着道:"你们不用呕我了,正经倒碗热茶我喝罢!"晋升家的道:"我的少爷!你手里端的,那不叫热茶吗?可不是乐糊涂了!"说得大家大笑。公子也不禁笑将起来。

正热闹着,外边家人将银子、行李,一起一起的搬来,交代明白。那车辆并牲口,就交给店里照看喂养。晋升已在前层,收拾了两间洁净店房,预备张亲家老爷住。一时行李完,张亲家老爷过来,安太太忙叫请。请了进来,只见他穿一件搭袜口的灰色粗布袄,套一件新石青细布马褂,系一条月白标布搭包,本是毡帽来的,借了店里掌柜的一项高梁儿秋帽儿。见了安太太作了一个揖。安太太不会行汉礼,只得手摸头把儿,以旗礼答之。进房坐下,茶罢。安太太便道了一路照料的致谢,又把方才的话,告诉一遍。那亲家老爷,倒也本本分分的,说了几句谦虚话,又嘱咐了女儿一番。虽说是个乡下风味儿,比那位亲家太太,就怯的有个样儿多了!坐了一会,便告辞外边去坐。安太太又说:"你们亲家两个,索性等消停消停再说罢。"那老儿答应着,站起去了。安公子这才敢去见父亲,并讨了母亲的主意,安太太也把怎的说法,一一的教导他明白。

这里便催着给亲家太太摆饭。

安老爷自从住在这土地祠里,转瞬将近一月,那银项限期日紧,手下凑了不足千金,寄乌学士告助的信,至今不见回音;梁材进京往返总须两月,且不知究竟办得成否;何如眼前九月初旬已近,又正是放榜之期,不知公子三场诗文,可能望中;更奇的是许久不接家信,不得家中近日情形。公子是出场就动身了啊,还是不曾上路呢?更加此地,虽有几个朋友可谈,在那县衙里,又不得常见,只有程相公陪着谈谈,偏又是个不大通的。雨夕风晨,十分闷倦。这日饭后,正拿了一本《周易》在那里破闷,只听墙外人声说话,像有客来的光景。正待要问,随缘儿慌张张的跑将进来,说道:"大爷来了!"老爷也不免吓了一跳。说着,公子早已进门,请下安去,起来赶了两步,跪在老爷膝前,扶了腿失声要哭。安老爷正在不得意之中,父子异地相逢,也不免落泪。只是严父慈母,所处不同,便不似太太那番光景。一面点头拉起公子来,说道:"你可出来作什么?"因大概问了问何人跟随,一路行色光景。随即问道:"你难道没下场吗?"第一句公子就不好回答,只得敛神拭泪答道:"正在场前,听见父亲这个信息,方寸已乱,自问下场也作不出好文章来;便侥幸中了,父亲现在这个地方,儿子还何心顾及功名名节,所以忙得不及下场,赶来见见父母。"老爷叹息一声说道:"却也难怪你,父子天性,你岂有漠然不动的理吗?不过来也无济于事,我已经打梁材进京去了。算这日期,你自然是在他到的以前就动身的;我早已料到你听见这信,必赶出来,所以打梁材兼程进京,一来为止住你来,二来也为将家里现有的产业折变几两银子,凑着交这赔项。你这事虽不在行,到底还算个作纛旗儿。如今你又出来了,这怎么样呢?"说着,皱了眉,宛转思索。公子见这光景,回道:"这事已经遵父亲的主意,办妥当来了。"老爷道:"你方才说不曾见着梁材,自然不曾见着我的谕帖,从那里遵起?"公子道:"儿子想除此也别无办法,所以就大胆作主这样办了。"老爷道:"这倒难为你了,只是我计算,多也不过二千余金,终究还不足数。假如并此而无,且慢慢的凑罢了。"公子道:"据现有的数目,大约也敷衍着够了。"老爷说:"这又是不知物力艰难的孩子话了。如今我这里才有不足千金,搭上这项不过三千金。我虽致信乌克斋,他在差次,还不知有无,便有,充其量也不过千金,连上下平色,还差千余金呢!你看着世上的银子,就这等容易。"公子回道:"儿子此番带来,约有七千金上下光景,便不候乌克斋的信,想也足用了。"老爷听了这话,把脸一沉,问道:"阿哥!你在那里弄得许多银子?我平生于银钱一道,一介不苟,便是朋友有通财之谊,也须谊可通财的,才可作将伯之呼;你若借了这事,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钵,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公子此时心下一想,事到其间,也不得不说了;况且父母跟前,便是自己作错了事,岂容有一字欺隐?莫如直捷痛快的尽情一吐,便是有干严怒,也合受一场教训。便回道:"并不曾求着亲友,只是这桩事,说来头绪也乱,情节也多,先得求父亲不要吃惊、着急、生气,容儿子慢慢的细禀。"说着,便跪了下去。安老爷平日虽是方正严厉,见这等娇生惯养一个儿子,为了自己,远路跋涉而来,已是老大的心疼,只是有见于"爱之能勿劳乎"和那"玉不琢,不成器"的这两句话,不肯骄纵了他;今又见他如此,此番为我出来,这是天理人情,无所谓错;况又受了这场掀天风浪,难道我还责备你的举动,满面凄惶,更加不忍,且料其中必另有一段原故,却也断想不到公子竟遭了这等一场大颠险。

当下向公子道:"你不必慌,只管起来明明白白的说。"公子方才站起身来,从家中得信起身,一直到今日到店止,照方才回太太的话,应节省的节省,应加详的加详,并和张金凤联婚一段,一字不落,也都据实的禀了他父亲。书中交代清楚,严父慈母,其性则一,其情不同;况且这位安老爷又是才学说三者兼备的人;当公子说的时节,便不肯用话打他的岔,默默凝神静气听去,但见他听着,忽而摇头,忽而点头,忽而抬头,忽而低头,那心里大约是惊一番,喜一番,感一番,痛一番,一直等他把话说完了,才透过口气来,不由得一阵酸心,两行热泪。公子也鸣呜咽咽惶恐个不住。安老爷定了一定,长出了一口气,才向公子道:"这桩事我都是明白了,你想我听着,怎能够不惊!到了此时,却急也无益,更无气可生,只是苦了你了。你如今不必害怕着忙,听我告诉你,你此番为我出来,这是天理人情,无所谓错;况又受了这场掀天风浪,难道我还责备你不成?然而这事,却是都由你少不更事而起。你想这条路,带着若干的银子,便华忠跟着,且难保无事;何况你孤身一人,以致险遭不测。你想,倘然果遭不测,不但你成了罪人,连我也是个罪人了,比起你给我送银子来,孰轻孰重?及至你在店里,遇见那个什么十三妹女子,却纯是你不学无识了。方才听你说起那情景来,她句句话与你针锋相对,分明是豪客剑侠一流人物。岂为-财——色-两字而来?你千不合,万不合,不合那一走。这就是叫作-吉凶侮吝,生乎动-了哇!

再讲到那骡夫、和尚,原是天理人情之外的事,也难怪你见不及此;只是果然不走,这祸又从何而来呢?至于你受那十三妹的金银,允那张金凤的姻事,这两桩事,你自己以为大错,我倒原谅你。

何也?圣人说:-观过知仁-,原不尽在-党-字上讲。当那进退维谷的时候,便是个练达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况于你?

又何况你心里还多着为我的一层!倒是我作老家儿的不曾荫庇到你,转叫你为我先受了累了,这是我心里难过的去处。如今这项金银,也还算得从义路而来,此时也无法不受,况且我也正用得着。竟是用了她的,成全了那女子一番义举和你一片孝心,我们再图后报。那张姑娘,方才听你说来,竟是天作之合的一段姻缘,你可不准嫌她父母乡愚,嫌她鄙陋,稍存求全之见,如今竟是以前言为定,都等我完了官事出去,给你们作合,想来你娘没什么不肯的。"公子听一句,应一句,紧记了母亲的话,且慢说方才放定的一层;今听安老爷如此一问,乘势回道:"看母亲的光景,也以为必当作合,但不得父亲的话,只不好就定,还叫儿子请示。"老爷说:"那更好了,你略歇歇儿,就先回去,把这话说给你娘听。并致意你岳父岳母,叫他二位好放心,我也无可为难着的了。"安公子听完了话,一切得了主意,心里一想,暗道:"我安骥修了几生,有多大造化,得这样劬勤复育的二位老人家。"想到这里,转不禁痛定思痛,感深而泣。安老爷道:"这又哭什么?不必哭了,再哭,就叫我着急了。"公子这才收了泪痕,换出笑脸,详问父亲的起居眠食。老爷说:"你此时且不必絮叨,把方才的话回去说了,就换了衣裳来,跟我吃了饭,今日就在此住,我还有话说呢!

你丈人那里,我请程相公替我陪去。"公子领命退出,本是雇了个小轿来的,就坐了那小轿飞奔回店。见了安太太,不及细说,笑嘻嘻的道:"我父亲没生气,都依了。"安太太道:"我早晓得了,我只管那叫你去,到底不放心,打人跟了听去,回来回了,我都知道了。这好极了,你去陪你丈人吃饭去罢。"公子又把父亲还叫回去,并请程相公陪着的话回明,忙忙的换衣回去,他父子方才得说一番无限离情,叙一番天伦乐事。

那张老有程相公在那里陪着,一个讲的是抄誊缮写,一个讲的是耕种耙锄,说了一晚,也不曾说到一处。那张太太是提着精神,招护了一双女儿、女婿,到了这里放了心了。晚饭又多饮了一杯,更加村里的人儿,不会熬夜,才点了灯,就有些上眼皮儿找下眼皮儿,打了一个呵欠说道:"要不,咱睡罢!"张姑娘正要和婆婆多亲热一刻,说:"我还不困呢,妈先睡去罢!"那婆儿更无谦让,过西间去,脱了衣裳,躺下就睡了。

这里安太太叫张姑娘上了炕,才细细的问她家乡路上一切闲话。

7788小说网7788xiaoshuo

说到路上,那张姑娘不住的十三妹姐姐长,十三妹姐姐短,安太太这才知道,那位救命的姑娘叫作十三妹。张姑娘又把十三妹的形容举止,并定亲以前,怎样先私下问她许多的话,都倾心吐胆的告诉了婆婆。安太太更是心感,因说道:"这位姑娘,不要真是位菩萨转世罢!只是你们受了她的好处,还当面给她道了个谢;我可那里谢她一声去呢?我方才心里许了个愿,等十五日在天地前,上个满堂供,焚个满斗香,一来答谢上天,报咱们父子婆媳完聚的天恩;二来祝赞着那十三妹姑娘增福延寿,将来得个好婆婆,好女婿;我还打算另设张桌儿,望空遥拜她一拜,心里才过得去呢。"张姑娘道:"这个只怕使不得。她和媳妇结了姐妹,在婆婆看着,也是孩子一样,这一拜她断当不起。媳妇倒有个见识,媳妇本也有个愿心许下,给她供个长生禄位,早晚礼拜,愿生生世世和她托生一处。婆婆想着使得使不得?"安太太听了,说:"很好。"又说:"是这样,咱们娘儿们,都是十五那天还愿。"婆媳二人,又谈了许久,听了听,那天已交四更,才各归寝。

读者,看这回书把上几回的事,又写了一番,不觉得有些烦絮拖沓么?却是不然,在我作者,虽不过是照事实描写,却别有一段苦心孤诣。这野史稗官,虽不可与正史同日而语,其中伏应虚实的结构也不可少;不然,都照宋子京修史一般,大书一句了事,虽正史也成了笑柄了。非这番找足前文,不成文章片段,并不是我消磨工夫,浪费笔墨,也因这第十二回,是个小团圆,是《儿女英雄传》的第一番结束。正是:好向源头通曲水,再从天外看奇峰。

后事如何?下回书交代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s
推荐阅读: 天使娃娃和恶魔娃娃 外星文明继承者小说 叶落飘零水自流 新世界韩国电影 衾何以堪开车片段 红楼之环心远地自偏 西周秘事小说 醉神话mianfei 恰锦绣华年txt百度云 等光来吻你全文免费阅读百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