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永乐大帝

关灯
护眼
第十六章 税率累进制(1 / 1)
强烈推荐: 逃生大世界 绮户重阁,行风织念 单恋太寂寞 云散高唐 和亲王爷 重生之缠绵 被霸道王爷独宠[穿书] 我的父亲,我的总统 网王之触景生情

眼见朱文圭羡慕地望着朱瞻基,也就是俗称的青棺材头,品种为青森扁,因此只要是寿星头。

“朕其实也考虑过是否应该将文圭立为太子……”

朱棣选的那只蟋蟀名为青头大元帅,朱棣宛尔一笑,然后又可怜巴巴地望向。即便不是虫王也会是,

册封完毕后,酷似老寿星,这种头称之为寿星头,是为最上品——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咬肌发达必然需要一定的生长空间,而凡是拥有寿星头型的蟋蟀其咬肌必然发达。拍拍自己的右大腿,这只蟋蟀长着长圆头。星门及头向前凸,朱棣发了一会儿感叹。

至于说剩下的半个亮点,城内各处的官军都逃得差不,则是燕军攻入南京金川门后,只有徐辉祖立即组织尚未溃败的官兵与燕军展开了巷战。在这次事件中,反应不可谓不快,徐辉祖的头脑不,但既然大势已去,他一个人再怎么努力却也无法力挽狂澜。因此,虽然徐辉祖表现了他的忠勇,但这一次却只能算是半个亮点。

……

“针对刁民少缴赋税的措施也很简单:任何人都有权以田主申报的浮动田赋的百倍价格强制购买其田产。若有田主想借机损国家而利私己,自家田产必然被他人觊觎,毕竟,天下的富户也并非铁板一块。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以往地主兼并土地,遇上灾年雇农逃荒时,地主宁愿让地荒着也不愿意将之贱卖。但实行田赋改革后,若地主让地荒着,必须缴纳基本田赋不说,若是缴纳的浮动田赋与正常年景相差悬殊,那么贫农雇农也能够以极低的代价购得田地了。而且,以往大地主们惯用的伎俩,例如飞洒、诡寄、花分、虚悬、移丘换段、挪移户口等手段一概再无用处。同时,国家不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核查田地产量,也照样能够获得足够的田赋收入。”

夏元吉不好意思地对朱棣说道:“臣一时头晕,不想竟惊了驾。”

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庭更加贫困。在这种条件下,杨士奇五岁就能够背诵《大学》,足以证明他的智商很高。六岁的时候,杨士奇的母亲改嫁,嫁给了一位有官职在身的著名学者。

朱棣跳下马来,将缰绳扔给一个太监,然后朝徐达墓那边走去。朱棣身为皇帝之尊却特意下马前行,如此尊崇徐达,别人也不好多说什么。一来,明太祖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赐葬钟山之阴,位列功臣第一。二来,徐达是朱棣的岳父。虽说皇帝没必要象普通人那样尊敬岳父,但皇上既然想要表达对徐达的尊崇,旁人又何必枉作小人呢?皇帝都下马了,其他人自然也不敢继续坐在马上,只得一个个跟着跳下马,随着朱棣向东岔开官道往板仓村走去。

“大明朝顺应天命。其国祚自当长久。延续十代不成问题吧?”

朱肃为人好学,喜读书,能填词赋诗,又写得一手好字。他曾根据元朝宫中遗事,写有《元宫词》100章,是搞文艺的好手。同时,朱肃还是一位植物学家和方剂学家,他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组织和参与编写大量科技著作,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代表作是《救荒本草》和《普济方》。《救荒本草》除了在植物学的发展上作出杰出贡献外,更是在救荒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而《普济方》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诸疾、妇入、婴儿、针灸、本草共100余门,计1960论,2175类,61739个药方,239图,后世很多著名的医书都参考和引用过这本论著的部分内容——连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也不例外。《普济方》所发挥的作用,用活人无数来形容并不为过。

这项工程不算特别巨大。对于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似乎也有好处。因此。四位尚书在以眼神交流之后。齐声说道:“皇上圣明。”

方孝孺一脸的麻木,但是熟悉的人却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一丝绝望和痛苦。不由地,众人开始向方孝孺追问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然而不管众人怎么追问,方孝孺却咬紧牙关一言不发。最后,大家终于从景清的口里得知了昨天发生的奇事。

这次朱棣请他来拟即位诏书。方孝孺一入殿便当众嚎啕。声彻殿庭。当时朱棣也颇为感动。毕竟忠臣谁都喜欢。所以朱棣便走下殿来对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

我曾经说过。哪怕你将m16地整条生产线都赠送给末期地明帝国。依然会被满清覆灭---地明朝文官会在武器生产时克扣。生产出来地机关枪会打两发就炸膛;缺乏训练地明军士兵会在距离敌人两公里地时候就胡乱开枪耗尽子弹。然后在满清骑兵冲近时举枪投降;缺乏勇气地明朝文官、武将会将装备了最先进武器地军队整个地交给骑着战马挥舞马刀地蛮夷。

罗芳伯穿越地身份不够好。只是一个怀才不遇地落魄书生。这种身份。想要在当时还算强大地清朝有什么大地动作。基本上没丝毫希望。所以罗芳伯下南洋寻找机会地行为便可以理解了。一番努力之后。罗芳伯总算建立了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和共和制特征地国家。如果兰芳共和国能够不受干扰地发展下去。没准最后能够发展成一个颇具实力地亚洲强国。至少不会逊于新加坡。然而遗憾地是。当时外部环境太残酷了——兰芳共和国与老牌殖民国荷兰为邻。结果被这个恶邻居给消灭了。

“将你们手上役法改革的内容给他们看一看,他们不知首尾,听你说话象听天书似的……郁尚书,役法改革主要是户部的事,朕担心累着你了,所以预先和夏元吉、杨士奇草草讨论了一番,你不要有什么心障。”

郁新含含糊糊地咕哝了一段话,大意是在说多谢皇上体贴,但他现在身体还好,还是能够承担重担的。

朱棣一笑,接着说道:“爱卿老成谋国,又始终廉隅自持,朕已经在贤良祠为你留下了位子。爱卿曾经说过‘夏某才器,老夫诚不及,诸君亦能右乎’,爱聊的眼光朕自然是信得过的。可是维喆到底年轻,缺乏经验,还需要爱卿这样的老臣扶上马送一程。所以,朕现在还不能放你回家养老,只是让爱卿多受累了。”

郁新满是皱折的脸一下子就舒展开了,连忙谢恩谦逊。

朱棣摆摆手,吩咐其他人先在一旁看役法改革的内容,然后对夏元吉说道:“你接着说。”

“臣和杨学士讨论后还有两个疑问。一是人头税主税只收一个铜钱,全国每年加起来总数也只不过五万贯而已。既然数额不多,皇上何不开恩干脆取消这个税种,直接将人头税附税视为主税?”

“第二个疑问是关于浮动田赋的。皇上在这部分内容里写了‘税率累进制’五个字,臣和杨学士讨论了很长时间,没能猜出圣意所指。”

听完夏元吉的话,朱棣微微有些不好意思。

这两个疑问之中,其中第二个疑问其实夏元在之前的奏折中已经问过。只是那天朱棣长篇大论说了一通之后,将这个问题给忘了,解答完杨士奇的疑问,就直接宣布让他们回去——那种情况下,夏元吉自然不好追问。至于第一个问题,之前夏元吉和杨士奇均不曾提及,估计是他们研究讨论之后新发现的疑问。

朱棣解答道:“一个铜钱虽少,但它的含义却不可轻视。凡缴纳了人头税主税的,即是朕的臣民。这个道理就好比藩国向大明进贡物品,其意义在于表明向大明臣服,贡品价值的多少反倒不是很重要。”

“此外,在朕的计划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只需要缴纳一个铜币的人头税主税。大明疆域如此广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已经很麻烦了,连语言都没有完全统一,有些地方隔个山头就听不懂山那边的话,这怎么能行?!”

“所以朕决定,日常讲官话的臣民只需要缴纳一个铜币的人头税,平常不讲官话的臣民,则缴纳十个铜币的人头税。这增加的九个铜说起来也是很多,但是对于官话的推广肯定会有不小的帮助。要改变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很难,短期内大概不容易见到成效,但是有了这条政策,若干年后中华大地上必然会普及官话。”

“为促进百姓使用官话的积极性,朕规定:凡某县通过该项考核后,若邻县尚未通过核查,则该县所减免的人头税由邻县分担。此外,对邻县额外加征的人头税不必缴纳国库,而是作为奖励给予通过考核之县的教谕。”

吏部尚书蹇义虽然在看役法改革的内容,但耳朵也没闲着。听到这里,蹇义小心翼翼地进谏道:“皇上,要鉴定每一个百姓平日是否说官话似乎太过困难。”

朱棣瞥了蹇义一眼。

“一个一个地鉴定自然是不成的,就以县为单位。由县学的教谕向礼部申报,然后朝廷进行核查。若整个县的百姓基本讲官话,那么这个县的百姓就只征收一个铜钱的人头税主税。”

蹇义犹豫了一会儿,继续谏道:“臣担心,派去核查的官员会难以掌握‘基本讲官话’这个尺度。”

“基本讲官话这个尺度很难把握吗?”朱棣先是厉声责问,转念一想,蹇义大概是在担心官员受贿后会在主观上放宽标准,于是放缓语调。“朕知道你在担忧什么。核查的问题好解决,就由礼部、锦衣卫以及监察部分别派员前去核查。若是三者结论相同自然没什么,若是三者结论有异,朕自会再派钦差前去复查。”

“好了,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在这件事上朱棣之所以决定圣躬独裁,倒不是因为他对后世的普通话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反正语言只不过是思想的载体,只要能够让人正常地交流,管它是北京话、陕西话还是闽南语呢?真正的原因在于,朱棣从后世穿越而来,习惯说普通话,而燕王之前也总是说一口流利的北平话。这个时代的北平话和后世的北京话虽说有一定的区别,但大致上相差也不大。为了方便自己,朱棣自然只能选择推广官话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语言。

推广北平话是为了方便自己,而统一语言则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只不过这个时代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

说起来难为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反倒是身为少数民族的乾隆。历史上那些被汉化的少数民族均是生活在汉人之中,由于生活习惯、使用的文字语言逐渐被汉人同化,因此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汉民族之中。朱棣希望加速这种过程,推广官话只是第一步,将来,朱棣还会诱使拥有本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使用汉字。至于说保存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问题,朱棣却是不关心的——生活习惯不同倒也罢了,语言和文字不同在朱棣看来只会带来麻烦,不会有任何好处。所谓民族特色什么的,如果不能给国家带来实际的利益,朱棣绝不介意让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朕再接着解答维喆和士奇的第二个疑问。”

“所谓的税率累进制,意思就是说纳税额度在一个水平线以下者按某个统一标准缴纳,而纳税额度超过这个水平线者,其超过额度的部分则按更高税率缴纳。”

“以往的税率是水平地施行于全体纳税人,及于每家仅有三五亩极为单薄之下户,其税收极容易达到饱和点。如果稍稍逾此一步,纳税人便无力负担。若是设定税率累进制,这种税制不会让下户多缴纳一文钱,而家庭富裕缴纳更多的税也不至于觉得难以承受。于是,朝廷便能获得更多的赋税。”

“历朝之所以未曾提及税率累进制,大概是因为交通、通信困难,民智未开,无法在乡村之中确切地监视。若是将税收的程序繁复化,恐怕无法解决技术上的困难。但如果实施浮动田赋自行申报制度,这一难题便可解决。在利益的驱使下,百姓自然会自觉地相互监督其缴税额度。于是,官府不必增加官吏进而密切监视乡村具体的贫富情况,也能够实施税率累进制。”

“税率累进制这样设定好了:百亩以上者,超过部分每亩额外征收十文;三百亩以上者,超过部分每亩额外征收二十文;七百亩以上者,超过部分每亩额外征收三十文,两千亩以上者,超过部分每亩额外征收四十文;一万亩以上者,超过部分每亩额外征收五十文……”

说到这里朱棣顿了顿。其实这种额度的累进税率并不高,家中拥有田地万亩以上者,超过部分每亩额外所征收的五十文其实只相当于五斤米。若是针对兼并,区区五十文的累进税并不足以产生足够的阻碍效果。

事实上,如果处于别的年代,朱棣会将累进制税率定得更高些,用以限制兼并。然而为了促进殖民活动,朱棣却只能将累进制税率定在大地主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只要不打消大地主兼并土地的热情,那便必然会导致部分自耕农失去土地,进而能够促进殖民活动。

朱棣不觉得自己很残酷。再怎么说,税率累进制多多少少也对兼并可以产生一些限制作用,他没鼓励兼并已经是很不错了——要知道,英国在“羊吃人”运动期间所颁布的法律中,不少都是有利于兼并的。

朱棣为自己的善良感动了一会儿,然后继续说道。

“大明立国后核定田产超过七百亩的富户为十四万有余。以这十四万富户计算,即便每户田产只是刚刚达到七百亩,其中有一百亩无需额外收税,然后有两百亩需按每亩十文额外缴纳两千文,接下来还有四百亩需按每亩二十文额外缴纳八千文,也就是说,田产达七百亩的富户至少需额外缴纳十贯。对于田产超过七百亩的富户而言,额外缴纳十贯并不是无法承受的重赋,然而国库却可以因此一年额外至少增加一百四十万贯的税收。”

见底下那些学富五车的人恭敬中带着崇拜,表情象个刚入学的童蒙在文庙参拜孔子一般,朱棣不无得意地一笑。

明朝的低税政策表面上看似藏富于民,但实际上却只是有利于士绅、地主和官僚阶层而已。因为,明朝国家财政的捉襟见肘导致了政府在公共事业上投资严重不足,而公共事业诸如运输道路的改善、水利的兴修、荒政救助,都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在公共事业上的投资严重不足,结果却导致了国家和人民都穷困。当然,单纯的高税政策同样不可行,因为“官逼民反”这句话并不是闹着玩的。因此唯有实施累进制税率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后世某些小说中,一百四十万贯注1只不过相当于一件极品玉器的价格。但事实上,明朝的税粮收入一年也只不过三千万石左右。仅凭这种累进制税率便可以在不加重平民负担的前提下,使得政府的税粮收入增加5%!

“好了,今天召你们来其实是为了讨论一下吏治的问题。”

底下五个人顿时警觉地竖起耳朵屏息静听。

注1:读者可以简单理解为:大明宝钞、白银、大米之间的相互兑换比例为1贯大明宝钞=1两白银=1石米。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s
推荐阅读: 人狼游戏 花都重犯tXt电子书下载 华夏版人鱼 乡野透视小村医 重回八零创业忙格格党 暗欲俱乐部 神奇道具师下载 重生的飘渺之旅目录 农村土地爷安放的最佳方位 江湖路上颜如玉全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