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亡清兴六十年

关灯
护眼
第 5 章(1 / 1)
强烈推荐: 我的老公不行 淫妻系列之「妻子与汽车业务员」 【人生如戏】 【女杀手的口红】 鄉豔:蜜桃的誘惑 镜头(高干) 身处东京的我只想咸鱼 亿万老公不上钩 狼吻

万历皇帝“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很会处事?聪明过人:其职责是代皇帝批阅奏章、,善琴能书,概括来说,他忙什么。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俗称“内相”。明朝太监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这实际上是“内府”,就是宫内的小政府。其中以司礼监的权力最大,

太监冯保冯保知书达礼。他在万历帝的爷爷嘉靖,在万历帝的父;秉笔太监一员,俗称“辅臣”。找了一些聪明,明朝宣德以后,派大学士在内书堂教他们读书写字,所以后来很多大太监,一般都有文化,特别是司礼监。冯保在万历作皇太子时,就照料他读书,称“大伴”。万历登极后,冯保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朝夕在乾清宫照顾小皇帝的起居。冯保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先后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又与万历皇帝的关系非同寻常,因此势力很大。冯保还很会处理各种关系,与张居正关系密切。

释家三世佛的哲学是:要用三双眼睛看世界——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智者的思维,也是贤者的思维。因为不了解过去,就不能科学地认知现在;而不了解现在,也就不能科学地认知未来。历史学正是认知过去的学问。所以,在文明的时代,智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智者;贤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贤者。那么,中国历史的江河,源远流长,曲折回漩,日夜不息,奔腾向前,为什么要选取明亡清兴这段历史来学习呢?

因为朝中大臣不能跟皇帝直接沟通,官员升迁制度也混乱,朝廷中一些大臣就自立门户。于是,朋党竞起,互相倾轧,势同水火,扰乱是非。于是就出现了第三种情况:党争日烈。

第三,党争激烈。先是出现东林党:“吏部郎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海内士大夫多附之,‘东林’之名自是始。”(《明史?宦官二?魏忠贤传》)后来,楚党、浙党(大学士沈一贯始)、齐党等相继而起,后又出现阉党。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朋党已成,各持己见,互相攻击,搅得朝政是非难辨,乌云翻滚。后面将要讲到的辽东大员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的任免、升降、荣辱、死生等,都同党争有直接的关联。

《尚书?益稷》曰:“股肱堕哉,万事隳哉!”从朝廷上下解体,宦官肆虐,党争日烈可以看出,万历朝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可以说是中枢瘫痪,出现严重的朝政危机。不仅如此,万历朝中后期,政府财政状况,也是非常糟糕。

二、财政枯竭

万历腐败怠政,又挥霍无度,造成财政枯竭。具体说来:

第一,军费浩大。三大征:平啺葜遥u岩?00万两;援朝抗倭,花费银700万两;平定播州之乱,花费银300万两。总数大约有1200万两。虽然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但是加重了国库的负担。

第二,宗禄沉重。明朝的宗室,吃国家俸禄。开始时,朱元璋的子孙们还比较少,但经过200多年的繁衍,人越来越多,宗禄就成为国库的沉重负担。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御史林润曾经分析了宗禄的情况和局面的严峻:他说,天下每年供给到京师的粮食是400万石(dan),而诸府的禄米是853万石,缺一半还多;以山西为例,山西留存的粮米是152万石,宗禄米是312万石;再以河南为例,河南存留的米是84?3万石,而宗禄米是192万石。于是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情况,就是两省存留米的全部,还不足宗禄所需粮米的一半,更何况官员的俸禄、官兵的军饷都要从这里边出!于是林润沉重地警告说:“自郡王以上,犹得厚享,将军以下,多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势所必至。常号呼道路,聚诟(gou)有司。守土之臣,每惧生变。夫赋不可增,而宗室日益繁衍,不可不为寒心。”这个事情,发生在万历后期,说明大明帝国已经养不起宗室这些子孙了,这座大厦有倾覆之危,这个王朝有陆沉之忧。

第三,加派赋饷。钱粮不够,就只有加派赋饷。万历时,加赋白银520万两;到崇祯时不够,又加辽饷900万两,剿饷330万两,练饷730万,总数是2480万两。钱从哪儿来?当然还是从百姓身上出。这样做不就是竭泽而渔吗?不就是逼民造反吗?后来东北的辽事,西北的民变,万历这个时候已经埋下了祸根。

第四,税监横行。当时除户部掌管国库的钱财外,皇帝也有自己的金库,这笔钱叫“内帑”。万历为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就派矿监、税监、盐监、珠监等,到全国去搜刮。下面举几个例子。

陈奉,御马监太监,到湖北,“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有数千人沿途高喊鼓噪、投掷石块;他的党徒“直入民家,奸**妇女”,激起民众公愤,万余百姓咬牙切齿,包围陈奉衙署,一定要杀死他。陈奉逃入楚王府。民众气愤地将其党徒16人投入江河(《明史?宦官二?陈奉传》)。

马堂,天津税监,纠集地痞无赖抢掠中产之家财物。民众非常气愤,远近罢市,有万余名州民放火烧了他的衙署,打死他的同伙37人(《明史?宦官二?马堂传》)。

杨荣,到云南,“恣行威虐,杖毙数千人”。冤民万人烧了杨荣的房子,并将其杀死投入火中,又杀其同党200余人。万历帝得到奏报,难过得好几天吃不下饭(《明史?宦官二?杨荣传》)。

高淮,尚膳监太监,也就是御膳房的太监,后来出任辽东的矿税使,横行霸道,对巡抚、总兵任意呵斥,很多人起来要把他撵走,但是不行,因为他后面有皇帝支持。

其实,万历不是不知道矿税之弊,而是明知故为。《明史?沈一贯传》记载:万历三十年(1602年)二月,万历帝忽患病。急召大学士、首辅沈一贯入启祥宫后殿西暖阁。万历帝说:我病得很重了,但是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我的孩子就托付给先生您了,请您把太子辅佐为贤君。原来设矿监收矿税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大殿还没有完工。现在可以停下来,派出去的太监都召回吧。他说完这番话,沈一贯哭了,太后、太子、诸王都哭。沈一贯赶紧出去拟旨。当天晚上,阁臣、九卿都在朝房值班。第二天,万历皇帝又缓过来了,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叫太监赶紧找沈一贯,把那个谕旨追回来。太监到了沈一贯那儿,值班的几个大臣都说不行,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我们就下发。沈一贯稍一犹豫,来追缴圣谕的宦官一拨接着一拨,前后有20人。宦官磕头出血,请求沈一贯把圣旨交回去。沈一贯一看这阵势,只好交还圣旨。其实太监也不是都赞成皇帝收回成命,司礼太监田义就据理力争,气得万历皇帝拔出刀来要杀了他。但是田义仍旧坚持己见,毫不退缩。这时候太监拿着沈一贯交还的那份上谕回来了。后来田义见到沈一贯就啐他说:“相公稍持之,矿税撤矣,何怯也!”就是说:您要是再稍稍坚持一下,矿税就撤了,为何这么胆小怕事啊!

三、边务废弛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王朝强盛的时候,边防就强固,边境就安宁;相反,凡是中央王朝衰弱的时候,边务就废弛,边境就多事。可以说,边防问题,是中央皇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一个缩影。万历帝怠政,造成边务逐渐废弛,辽东局势日益严峻。

第一,边疆大吏,备受掣肘。朝廷派系林立,相互倾轧,影响边疆大员。明朝辽东官将的任免、胜败,都同朝廷的党争密切相关。如熊廷弼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三次赴辽,很有建树,但因为党争,先被排挤下台,后被掣肘失败,最后落得个“传首九边”的下场(以后要讲到)。

第二,宦官监军,祖制少有。派太监到前线去监军,虽不是明朝首创,但太监监军所造成的危害,却是较前代更甚。这些太监,从小被阉割,生长在宫廷,不了解军事,不懂得兵法,不熟悉民情,更不懂地理,却在前线指挥一切。督师、经略、巡抚、总兵等都要听监军太监的。打了胜仗,功劳都是他们的;吃了败仗,全是经略、巡抚、总兵的责任。明朝后来辽东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太监监军。

第三,欠发军饷,官兵哗变。军饷不按时发,以辽东为例,有一次竟然长达三个月没有发饷,兵士到了没有饭吃的程度。有的士兵把衣裤卖了,换点粮食吃;有的士兵干脆抢老百姓的粮食吃;有的士兵甚至夺马料吃!管火药库的官兵把火药私自卖给努尔哈赤,换点钱买粮食吃。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将领死的死,降的降,缺员严重,“残兵零碎,皆无人统率”。兵士则是身无片甲,手无兵器,装死扮活,不肯出战。招募上来的兵,多数都是无赖之徒,不习弓马,有的早晨从这个军营里报名领了安家月粮,晚上又跑到另一个军营报名去了。朝廷派来的援军,也是滥竽充数的多,战斗力很差。所以,这五六万辽兵,眼看着留下来难免一死,各营逃跑,在在都有,且“望敌而逃,先敌而逃,人人要逃,营营要逃”。不仅逃跑,有的还因为军饷等问题闹事,甚至哗变。

第四,兵器朽坏,滥竽充数。在辽东的行政中心辽阳,有一次检阅3万官兵,有2万人头戴着毡帽,破衣烂衫,没有武器,拿根棍子。明军打萨尔浒之前,官兵在练兵场上训练,拿着槊(shuo)稍一抖,槊头就掉了。要杀牛祭纛(就是祭旗),刀是锈的,捅了三刀,才把牛杀死。这个刀怎么打仗啊?

第五,骑兵羸弱,杀马而食。辽东原有战马数万匹,兵败之后,一朝而空。剩下的马瘦弱不堪,不光是政府粮草供应不上的原因,许多骑兵故意给马断绝草料,有的甚至将马杀死,为的就是找借口不上战场。

第六,辽东百姓,人人思逃。明辽东军战败之日,辽、沈百姓放声大哭,人人思逃。逃难的饥民,吃草根树皮度日,草根树皮吃尽,竟然有父子相食者。

而正当万历皇帝骄奢**逸、醉生梦死的时候,世界上别的国家在做什么?

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已经召开了首届俄罗斯全国会议(时年19岁),并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这个时候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域归明朝奴尔干都司管辖,同俄罗斯并不接壤,俄罗斯向西伯利亚东扩,后来才出现康熙皇帝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英国向海外扩张——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北美殖民地,国会讨论国家重大问题。

法国在加拿大建魁北克城,国会讨论社会改革问题等。

再看国内,东北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已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他创立八旗,建立后金,统一女真各部,绥服漠南蒙古,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并发布“七大恨”告天,向大明皇朝挑战!

此时的明朝像大海航行中一艘船体裂缝的巨船,正在歪斜地下沉着!大学士、首辅叶向高看到了万历皇帝的朝政危机,他说:“陛下万事不理,以为天下长如此,臣恐祸端一发,不可收拾也!”(《明史?叶向高传》)万历朝政危机在当时有一个集中的爆发点,这就是所谓辽事,即辽东的边事、辽东的战事。而与辽东边事、战事密切相关者,有一位辽东总兵李成梁,我们下面就要讲到他。

附录:

《明史?王元翰传》载其上疏,极言时政败坏。元翰,字伯举,云南宁州(今华宁)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给事中。为人骨鲠正直,意气凌厉,极言时政弊端,尝以谏诤自任。其疏陈万历弊政八端曰:

辅臣,心膂也。朱赓辅政三载,犹未一觏天颜,可痛哭者一。

九卿强半虚悬,甚者阖署无一人。监司、郡守亦旷年无官,或一人绾数符。事不切身,政自苟且,可痛哭者二。

两都台省,寥寥几人。行取入都者,累年不被命。庶常散馆,亦越常期。御史巡方事竣,遣代无人。威令不行,上下胥玩,可痛哭者三。

被废诸臣,久沦山谷。近虽奉诏叙录,未见连茹汇征。苟更阅数年,日渐销铄。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可痛哭者四。

九边岁饷缺至八十余万,平居冻馁,脱巾可虞;有事怨愤,死绥无望。塞北之患,未可知也。京师十余万兵,岁靡饷二百余万,大都市井负贩游手而已。一旦有急,能驱使赴敌哉?可痛哭者五。

天子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s
推荐阅读: 彪悍毒妃为什么没有写完 酷酷总裁小罗梨 八方美人 小说 至尊仙师百度百科 法师三定律txt下载 裸婚时代大结局 脑炎症状表现 错惹古板总裁 末日方舟 全球修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