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亡清兴六十年

关灯
护眼
第 19 章(1 / 1)
强烈推荐: 嫁给有钱人 旅店及其他 也许那年花曾开 当LOLI遇见大叔(毕业了,嫁人吧) 白云朵朵 玩伴新郎 穿越西元三千后之唯恋 浮世欢 微酸美人

ileirong-ulli{

第二十六讲

“明宫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大家可能会说,“移宫案”则是朱常洛的。手持枣木棍,“红丸案”吃了红丸的也是朱常洛,但是以朱常洛为轴心人物。牵涉到万历、,从东华门直奔内廷?打伤,皇宫无小事,这三桩案子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宫案”本身。因为:

这天傍晚,蓟州男子张差,“梃击案”,这三个案子就是皇,但是,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直到前殿屋檐下才被捉拿。慈庆,当时,第二道门无人看守。事发后朱常洛惊恐万状,万历帝下令审讯。而且“举朝惊骇。负责审问的为“浙党”官吏,说张差是个疯癫病人,企图糊涂结案。而巴结郑贵妃的内阁首辅、“浙党”首领方从哲也不愿深究。东林党人、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宷(cai),通过单独提审和与刑部官员共审,使张差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令我打上宫门,打得小爷(指太子),有吃有穿”。朝中东林党人怀疑是郑贵妃欲谋害太子,坚决要求彻底追究。事情牵连郑贵妃,朝议汹汹。

后金军因进攻开原遭到顽强抵抗,故得胜后杀戮甚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载述较详:“我兵遂布战车、云梯进攻。欲先破东面,塞门掩杀。正夺门时,攻城者云梯未竖,遂逾城而入。城上四面兵皆溃。其城外三面兵,见城破大惊,冲突而走,被抵门之兵,尽截杀于濠内。郑之范预遁,马林、于化龙、高贞、于守志、何懋官等并城中士卒,尽被杀。收人畜、财物,三日犹未尽。论功行赏毕,毁其城郭,焚公廨并民间房屋。”

第二,辽东经略调整。原来的辽东经略杨镐,在萨尔浒惨败之后,遭到举朝痛骂,斥责之声一片。明朝只得起用原任御史熊廷弼为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宣慰辽东。寻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杨镐,经略辽东。简单地说,让熊廷弼出任辽东最高军政长官,希望他扭转辽东败局。但是,熊廷弼还未及赴辽,开原、铁岭之战就打响了。

努尔哈赤攻下尚间崖马林营,又马不停蹄地驰往潘宗颜营,一举攻破。至此,明北路马林军,除主将马林仅以数骑逃回开原外,也全军覆没。

戚继光《登坛口授》云:“大战之道有三:有算定战,有舍命战,有糊涂战。何谓算定战?得算多、得算少是也。何谓舍命战?但云我破着一腔血报朝廷,贼来只是向前便了何谓糊涂战?不知彼、不知己是也。”在清河之役中,努尔哈赤打的是算定战、舍命战、明白战;明朝方面却先是失算、继是糊涂、终以舍命而失陷清河。

所谓辽事,就是辽东战事。那辽东战事从什么时候开始?它的是明朝失陷抚顺和清河。

李成梁93岁卒。他的弟弟李成材,做过辽东的参将。他的五个儿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都是在辽东或西北战场成长为总兵官,其中李如柏、李如桢后来都做过辽东总兵。另外四个儿子如梓、如梧、如桂、如楠,也都做到参将。《辽左闻见录》记载:李成梁的家院“附郭十余里,编户鳞次,树色障天,不见城郭。妓者至二千人,以香囊数十缀于系袜带,而贯以珠宝,一带之费,至三四十金,数十步外,即香气袭人,穷奢极丽”。

明朝建立之后,为加强北部防务,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1)迁都北京,天子守边;就是都城由原来的金陵(今南京),迁到北平(今北京),由天子亲自守国门。(2)大修长城,构筑防线。(3)设立“九边”,驻军防守,等等。“九边”的这个“边”,不是国界,而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塞外草原文化中间的一条大概的界限,九边的防御和战守,完全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之间的争战。“九边”就是沿着长城,由东往西,分别设立的九个军事镇守防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固原镇、宁夏镇、甘肃镇。辽东镇的设立是在洪武初年,其辖地,主要是今辽宁地区,不是辽河以东的狭义概念。在辽东,洪武初年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进行军事防御和军事屯田,建立起军事组织系统。辽东都司设都指挥三员:一是都指挥使,管全镇的军务;二是都指挥同知,管军事;三是都指挥佥事,管军屯。都司下设卫:有卫指挥使、卫同知、卫佥事;卫下设所(千户):正千户,管全所军务。一名副千户,专管军事。另一名副千户,专管屯田;千户所下设有堡(百户)、台(总旗)等。辽东镇是由朝廷派总兵官镇守,派巡抚、太监等在辽东监镇。辽东镇有严密的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从鸭绿江开始,往西大约有1000公里。

第三,加派赋饷。钱粮不够,就只有加派赋饷。万历时,加赋白银520万两;到崇祯时不够,又加辽饷900万两,剿饷330万两,练饷730万,总数是2480万两。钱从哪儿来?当然还是从百姓身上出。这样做不就是竭泽而渔吗?不就是逼民造反吗?后来东北的辽事,西北的民变,万历这个时候已经埋下了祸根。

是不是有人提意见啊?有。有的官员上书提意见,万历皇帝回答六个字:杖六十,斥为民。这使我想起《尚书?五子之歌》云:“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万历皇帝不是有一于此,而是有六于此。万历皇帝之所为,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的那样:“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乐。”黄宗羲又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不正是万历皇帝的画像吗?因此,大学士、首辅叶向高沉重地说:“恐宗社之忧,不在敌国外患,而即在庙堂之上也!”(《明史?叶向高传》)

万历怠政原因很多,重要的有四条:

本书的旨趣在于同广大读者进行“求知、求真、求励、求愉、求鉴”的对话。

崇祯帝与天聪汗相同方面:

第一,幼年丧母(朱由检5岁丧母,皇太极12岁丧母);

第二,同时在位(前后相差一年);

第三,都在位17年;

第四,都怀有抱负(崇祯帝做“中兴祖业之梦”,天聪汗做“迁都北京之梦”)。

崇祯帝与天聪汗不同方面:

第一,论年龄:崇祯帝继位时18岁,尚未成熟;天聪汗继位时35岁,正当盛年。

第二,论阅历:崇祯帝生长在宫中,周围是宫女、太监;天聪汗成长在疆场,战马驰骋,拼命厮杀,经历人生最残酷的烤炼。

第三,论文化:崇祯帝受过儒家文化的教育;天聪汗通晓满文,且极力吸收汉文化。

第四,论登极:崇祯帝是兄终弟及,自然接替;天聪汗则兄弟争夺,优中选优。

第五,论体制:明朝官僚体制相互掣肘,彼此矛盾;后金军政一元化,大汗直接掌控。

第六,论将领:崇祯帝残杀忠臣良将,天聪汗珍惜爱将勇士。

第七,论谋略:崇祯帝之愚——变友为敌,天聪汗之聪——化敌为友。

第八,论朝廷:崇祯朝党争激烈,自我消耗,缺乏整体行动;天聪朝没有党争,决策迅速,执行果断。

最后,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明亡清兴。

袁崇焕就是在这样大背景下,走上督师蓟辽战场的。

第二十八讲

宁远兵变

袁崇焕重新得到朝廷信任,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总督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此时他正当45岁盛年,可以说是走上了命运的一个高峰。平台奏对后,袁崇焕带着“五年复辽”的梦想,乘骑出关,豪情满怀,赋《再出关》诗云:

重整旧戎衣,行途赋采薇。

山河今尚是,城郭已全非。

马自趋风去,戈应指日挥。

臣心期报国,誓唱凯歌归。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袁督师充满信心、情绪乐观。然而,和一年以前袁崇焕离开宁远时相比,辽东局势更加严重,他一到山海关,便被迎头浇上一盆冷水——宁远发生兵变。一、官逼兵反

宁远对于袁崇焕而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他在这里先后取得过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可以说,宁远是袁崇焕崛起的地方。这里的军队本来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为什么竟然会发生兵变?宁远兵变是各方面矛盾逐渐积聚的结果,所以事情还要从头讲起。

在袁崇焕离开宁远的一年多时间里,辽东防务由王之臣负责。王之臣属阉党,他的经历前面曾经介绍过,他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三甲第一百一十一名进士,陕西潼关人。袁崇焕做辽东巡抚时,王之臣是辽东经略,二人因事不合,闹到朝廷。朝廷遂让袁崇焕负责关外,王之臣负责关内,不久又把王之臣调任兵部尚书,而以袁崇焕尽掌关内外事务。王之臣任兵部尚书时为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正是魏忠贤阉党猖獗之时。同年七月初二日,袁崇焕被批准回籍养病。初三日,兵部尚书王之臣便任蓟辽督师兼辽东巡抚,再次执掌辽东军政事务。不久,辽东巡抚改由毕自肃担任。崇祯元年即天聪二年(1628年)三月十一日,因为朝廷要重新起用袁崇焕,遂命王之臣回籍待用。四月初三日,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兼督师蓟辽,移驻山海关。

崇祯年造“神机营四营三司头队二号”铁炮

第二十八讲宁远兵变|这个期间,辽东局势日趋恶化,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导致爆发兵变。兵变的具体原因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朝廷:天启帝病死,崇祯帝继位。崇祯帝为天启帝办完丧事后,紧接着又进行一系列人事安排上的变动:惩治阉党,重组内阁,六部换人,一时无暇顾及边事,辽东防务因此逐渐懈弛。

第二,督臣:王之臣督师蓟辽半年多,没有大的建树,基本上在维持。因为朝廷惩治阉党,人事变动很大,他也不安其位,更无心整饬辽东防务。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s
推荐阅读: 中流击楫典故 相国 心有千千结游戏玩法规则 纯情自恋狂 林中之马的魔王 沉兵十万免费阅读 乱世公主深宫绝恋 扬扬得意是成语 你好毒红九 百万诱惑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