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吴山点点幽

关灯
护眼
穹窿,吴地之镇山(4)(1 / 1)
强烈推荐: 九皇缠宠,萌妃十三岁 我的写真风波 绑架失恋女 双面情人 改造恶男 贪恋今生 壁花情妇 茫茫黑夜漫游 我的禁忌性爱妈妈朋友和女友

或与宗教有关。赤石腊为道家炼丹,穹窿山为赤松子采赤石腊之处。殿房达五千多间,汉初张良功成名就之后便“从赤松子游”。如大茅、二茅、三茅峰和上真,此山先与道教结缘。“几分龙虎山一席”,成为江南道教中心。再加上西汉望族的咸阳茅氏三兄弟(茅思、茅固、茅衷)也曾在此修道,为信徒并称三茅真君结庐祭祀,至清朝修葺扩建为上真观,历康、雍、乾三代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体,鼎盛于清同治年间,最早的传说出自,山上至今有“炼丹台,传说就是赤松子、,仙风道气萦绕不绝。而大茅峰旁的德韶洞,寺后竹林中高僧清,二茅峰下的宁邦寺,还有茅蓬坞中的拈花庵遗址则是佛门净地。

大多人和我未去前的反应是一样的:在哪里?“穹窿?”

苏州作为锦绣江南行的最后一站,除了考察经济开区,游览古典园林之外,还能再看些什么呢?为此,我专程来苏州调研,这次不再囿于古城区,而把重点放在了吴县,当时吴县尚未撤县建区并入古城,但市县相接,事实已融为一体。范围一扩大,景象也随之大变: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太湖万顷的水光帆影,秀美质朴的东山银杏撩人眼目,一桥越湖又使西山的林屋洞、石公山渐次揭开迷人的面纱。那一路青山逶迤、麦浪翻滚,田畴农舍气息清新,人行其中如在画中。

说不清寒山好在哪里,可我就是喜欢。在寒山中央那片巨大的盆地里,我常常会站在某块突起的巨石之上,向四周眺望。南北都是波浪般柔缓的山脉,仿佛山的身躯在酣睡中深沉呼吸时,那宁静起伏的曲线。这就是江南的山,苏州的山,毫不高峻雄浑,深不可测,而是一派温良敦厚的长者风范,让人不知不觉地就生亲近之心。

仙踪何处觅,空余凌虚台。心里突然冒出这两句,又随即飘散去。复下平石,重陷草莽,顿时前后左右如丝如缕、如扯如钩。全是水淋淋的杂竹刺条,将我裸露在外的脸和双臂,全划上横七竖八的血痕,T恤和长裤也被尖刺屡屡钩住,直扎入肉中。

于是打听上山的路。这里也是山骨嶙峋,无人指点,很难辨认。

沿铁丝网走了一段,很快就来到李根源夫妇合葬的墓地前,墓在山边,保持与维护得很好,但近旁稍深处李母阙氏的墓已被树木遮住,无人指引一时难以辨认。由阙茔小学后山脚下一处铁丝网缺口进入山林,光线不好,满山是荒杂的灌木草丛。毫无把握地在荆棘与荒草中乱走,似乎有路,结果仍是荒芜,踏过腐叶与杂藤,途中只见凡有裸露的岩石或石坡,便有石刻,这里那里,忽隐忽露,好像满山都是名人书法的残碑剩刻,或横卧在地,或深藏于草莽之中。本来,这些崖石只是山体天然兀起的秀骨,现在却成了一代风流遗踪的见证,人虽远,而余韵犹存。

山顶靠北面有一水泥平台,上建两间旧平房,门口有烧香架,锈铁柱上烛泪淋漓。房门铁锁把门,从灰蒙蒙的窗子望进去,是道教所供之神像,大概这就是创于明正统二年(1437)的贺九岭庙了,当地人叫它茅君庙,原庙已不可寻,这两间简易平房,是近人在原址上草创的,粗陋不堪。庙前岭下有山涧深潭。

那些拾荒者,还有他们的孩子,还有狗,现在去哪了?没有一丝踪迹,好像他们从来没在这里生活过。

这时候的花山,是只活生生的绿毛灵龟,浑身水淋淋,绿莹莹的,充满了灵性

我们从上真观一路经二茅峰向大茅峰缓步走去。冬天的太阳清淡如水,毫无暖意,但也照得山林亮,给周围一切都涂上了一层暖色调。二茅山顶黄亭翼然,在蓝天翠山映衬之下十分好看。

下方山谷蓊郁一片,更为好看。尤其从二茅峰去大茅峰,须从穹窿山最美的茅蓬坞顶上的山脊经过,向大茅峰走去时,我的头总是扭向坞的方向,眼睛总是往翠郁的谷里看。作家又手指前方一道龙爪般逶迤而去的山梁,说那是俗称锅盔岭的地方,去年为写书,他曾专门进去走了一段路。路口就在大茅峰附近,里面植被茂密,夏日里完全是植物世界,路崖边、坡根前,常见小洞,里面有小动物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s
推荐阅读: 逃婚的新妇 一等贱妃叶璇玑百度云 肉蒲团 金笏画颦txt下载 鲜花朵朵吐芳菲 穿成龙傲天的杠精青梅 逆天逃妃 随身空间戒指 梦生花女装 唐僧取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