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吴山点点幽

关灯
护眼
翡翠谷中的鸡笼和大石(1)(1 / 1)
强烈推荐: 末世血魔 倒楣郎君 嬉春女郎 反扑伪萝莉 劫色不劫财 浪漫仙侣 我家将军多妩媚 中城市 异能催眠h版

从舍生岩后面的山崖继续觅路往上,顺利抵达,上次我就是沿着这些红绸带的指引。又陷入杂草重围,那是去年刈草者系上的,须抓住头顶上方的树杆或竹子借力,路陡土松。只顾径直向茅草深,全不知一重又一重:走对路了!手脚麻利地翻上山头一看,就是去年登顶的地方!

重返箭阙峰,惊悚之感愈益强烈

欲归却失来时路,前方树枝上出现,这次一见这红绸带,心里就欢呼了一声,不久将使人惊心憾胆而又伤筋动骨。先是突然惊见一道长长的深沟横于深草之间,猛见不由倒吸一口冷气,是山体整体塌陷下坠而:巨沟两旁土质松软,若不慎踏去定将随泥石流直坠谷底。另涉草而行,忙从这道凹。不料行不数步,右脚又被一丛丛细韧如带的草叶牢牢卷住。此时我正向前跨出左脚,却又转身欲拔出被紧紧缠住的右脚,没想到左脚竟踩了个空,随着一颗石子从脚底滑出,脚踝“喀嚓”一声,一阵巨痛猛然袭来。我忙回转头往前看,不由又惊出一身冷汗:左脚前霍现一黑色深洞,洞口呈下陷状,被我踩落的石子已滚入洞中,半天才听到落底的一声闷响。那末,若不是我的一只脚被草缠住,现在落下去的大约就不是石子,而是我了!(11-6-111-6-2)

一旁众人的说笑声如山风般吹过耳畔,飘落在夏日宁静的山坳里。明亮的天空下,诸峰如大鸟展翅般起伏有致,我的目光在两边绿色丘岭舒缓绵长的横波之上睃巡,那些现在只能是风和鸟儿自由来去的地方。我真的很想上去看一眼。

这次是去凤凰岭半山的凤凰寺。在山门口下车,先在当地人的指点介绍下,仰头细察山岭的形状。凤凰岭两翼是阳山的韦驮、长云两峰,呈展翅欲飞之英姿,凤凰岭则似凤昂然其中,颇神奇灵动。岭上有一方平台,上踞一座小寺院,在山半腰显得格外袖珍,与周围连绵而不高峻的山岭十分吻合,这就是凤凰寺,平台叫凤凰台。可惜部分山体也遭开山削损,留下巨大的采石宕口,在阳光下十分显眼,如绿色身躯上裸露着的红色伤口。

取名“小隆中”,是得之李根源在小王山写的一诗:“苟全于乱世,不觉入山深,高卧小隆中,聊为梁父吟。”章太炎和于右任题的“小隆中”篆额与石刻,就在这些瓦房中间。

小王山在群山中只是丘陵而已。满山都是杉树林,在冬天也是翠绿森森,林间落满棕红色的针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弹性很强的地毯。

沿着这条山水冲出的沟壑往下走,现竟走进了一个藤蔓遍布的世界。先是山道两旁藤萝缠树,枝根绳绞般纠结,枝蔓挂网般铺张,有的与树木纠缠成瀑布状,有的自相盘结成天网状,形状千姿百态,野趣天成。再往山下走,往坞底一看,呀!深谷里密密层层,全是藤萝的海洋!因为是冬季,全是枯褐色的。

我们从上真观一路经二茅峰向大茅峰缓步走去。冬天的太阳清淡如水,毫无暖意,但也照得山林亮,给周围一切都涂上了一层暖色调。二茅山顶黄亭翼然,在蓝天翠山映衬之下十分好看。

或与历代名人有关。汉时曾任苏州最高地方长官的朱买臣(会稽太守,治所在苏),入仕前原为穹窿山中一樵子,山里至今有其不务砍柴“正业”,埋头读书以期功名时所坐的磐石,被后人名为“朱买臣读书台”。北宋抗金勇将韩世忠晚年也在此盘桓,留下玩月台。明初建文帝据传出亡穹窿,至今拈花寺残垣尤存。清乾隆则六上上真观,对穹窿的山川形胜赞不绝口……

从上真观山门走到观前露台停车场上,我总会向通往山下的那条御道张望,现在它只是一个下山的口子,有石阶而下,消失在山坞绿荫之中。我每次上车前都会凝视它,心想:一定找机会走一走这条山路,那一路,肯定很漂亮,也肯定很快乐。

答说,还有一个地方,叫穹窿山,只是路不太好走,刚开始开。

再往里走,刚摆脱了簇新的黄色围墙,前方山道旁又竖起一座青灰色的两层小楼,也是新的。

又爬上一大片平坦的岩石。望上看,天似伸手可触。往下看,平石下挤挤挨挨全是汪洋恣肆的野生植物,在雨水的滋润下似都在咕噜噜地冒绿水。

前方危崖壁立,仅剩一条由平地隆起直上山阜的旧时山间小路,山路两旁的山体都已被炸去,从旁看极像一道由低升高斜插上山的土城墙,山道十分狭窄,怕是当初采石时为山民翻山便利,特意留存下来的一线通道。为此不由庆幸,要是当初无此恻隐之心,将这山路连同山体一并炸掉,此处岂不全成峭壁深壑,后人只能望崖兴叹了!

能见度愈来愈低,但只要一现草莽丛中有石刻,便像觅宝者现珍宝般眼睛一亮,必趋前俯身细察,努力辨认文字内容,还要尽量避免踩到这些石刻上。若无这些石痕遗墨,此山只是一座极普通的年久未加修葺的草山而已。那些沉寂于石上的一个个正在消逝的名字,让人时常于一片荒蛮之中突想象,上世纪2o至3o年代有整整十年,这里是另一番景象。人们理山筑石,疏泉修竹,遍植松林,勒石刻诗;一大群“出没风波里”的名士来此伫足,流连忘返,寓忧国忧民之心于遗世独立之中。小王山何幸,引众凤来仪?是李根源这个曾经叱咤民国风云的云南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用一腔英雄血和儿女情,把小王山培植成了一棵青苍梧桐。

可事过境迁,结果并不乐观。我今登高四顾,见群山多残破,这座曾与支硎山相接,钟城西诸山之秀的高景山已被夷为大道通衢,而附近的金山焦山,也只余路名;路的两旁,是拔地而起的厂房和商住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轮之下,绿野在消失,西部诸山在残毁,是否有一天,它们也将消失?思之令人气短。

据史料载,这座山又名楞伽山,距城西二十五里,西南接天平山。因晋高士支遁曾憩游其上,又山多平石,平石为硎,故以支硎为号,亦号临硎。山中多古寺,昔有报恩寺,此山又名报恩山,吴越时在寺基上建观音院,还有南峰寺及中峰院,周围有放鹤亭、白马石涧、马迹石,皆与支遁有关。西有定山,也相传支遁于此禅定故名。从支遁“石崖可蔽身,寒泉濯温手”两句诗中便可窥出山中岁月的悠然。寒泉在中峰,还有一段来历。据说明万历年中由滇南万里而来的一位叫苍雪徵的高僧于中峰建殿从事土木时,有位叫林雨白的高人,可能会看风水,手指庭中地脉,说:“此当有泉”,结果凿之不三四尺,见石板仆碑卧于上,启现一泓莹然,深丈许。这是一段古泉重见天日的佳话。现中峰寺还在,苍雪大师墓在其后,但昔日景像不再,满山只余残崖荒径,荆榛蔽路,唯高天宽广,长风徐来,依旧拂过这人迹罕至的山阜荒野。

这是前几年次去大石之见闻。这次下得鸡笼山,穿过坞内平原再访大石,只见上次在建的寺庙仍未完工,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只是一个框架,山路边新建两座房子,其中一间为僧人与香客居住之所,内设佛堂。

一问才知此地建筑成“烂尾楼”的原因,是因为原先造庙的浙江僧人近年因叠遭变故而离去,几经易手,仍因资金无法到位,所以建建停停。

望着山脚这片房屋框架,心想,山低房高不成比例,毁树伤生不近情理,是故多有不便啊。

山路更衰旧近半圮,沿途草衰石枯人踪稀。大石依旧峥嵘,却因水枯石焦了无生机,所幸背靠青山,远观植被完好如翠屏一般,据说登巅则太湖在望,所以山崖上有一石刻,“见湖峰”三字豁然于上。

欲登大石后之翠顶,乡人劝阻,说此山背面遭开山采石削损近半,不看也罢。这才醒悟,为何全山土燥石干,枝叶蒙尘,原来是山脉断裂导致山水枯竭,虽山的这一面保存尚好,但背后巨创,毕竟唇亡齿寒,当然无法滋润养容了。走在干旱的山林之间,树上的叶子全萎萎的毫无水色,像稀疏的枯,飘落在地的踩上去也如秋天的枯叶。山路上岩石上都是灰蒙蒙的,似在无声述说焦渴,哪像是在阳春四月万木竞荣的时刻。7788小说网

好在山上虽然干涸,树叶仍然是绿的,远看更是一派沉郁的苍翠。那蓝天下逶迤的岗阜因了这绿,便有了生机,有了看头。

被大阳山(含大石峰),鸡笼山环抱的村庄名叫树山村,树山,得名与周边一座小山:“圌山”,虽是小山,占地也约5o亩左右,于大阳山和鸡笼山之间,独立葱茏。苏州人将“圌”读作“树”音,时间长了,数山便作了树山,周边的小山村也就名叫树山村了。(12-7)

树山村有15个自然村,全隐藏在群山幽谷之中。质朴勤劳的树山人与山水和谐相处,将谷中平原耕耘成绿色世界,这里春花秋实,茶果飘香,粉墙黛瓦的村舍与叠峰涌翠的自然相映成画,每次进入这里眼睛如经清水荡涤,有一种快乐便随视线轻舞飞扬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s
推荐阅读: 催眠系列 都市大巫传承 重生1996年的小说 妈妈的选择10 摄像头光圈是什么 随身携带主神空间漫画 机长先生,外遇吧结局 从前有座灵剑山之神殇 绝医少年 灵与肉的混沌乐章